【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當?shù)貢r間12月8日,克里姆林宮消息人士透露,巴沙爾·阿薩德及其家人目前已抵達莫斯科并獲得庇護。
當天,俄羅斯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還駁斥了路透社關于“阿薩德很可能墜機身亡”的報道,稱后者是在“傳播虛假信息”。
我想如果不是俄羅斯方面提起,估計很多人都已經忘了那架在混亂初期“疑似墜機”的伊爾-76。
正如扎哈洛娃所說,在墜毀后不久,路透社就連忙發(fā)出新聞,稱去向不明的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阿薩德“極有可能”就在失事的飛機上。而以色列媒體也立即緊隨其后,言之鑿鑿地稱總統(tǒng)巴沙爾就在該飛機上,已經斃命。
由此,一個“喪失民心的獨裁者乘坐飛機倉皇出逃,結果飛機戲劇性墜毀”的故事,就被西方媒體構建出來了。
然而隨著俄羅斯宣布巴沙爾抵達莫斯科,“巴沙爾斃命”的謠言算是不攻自破。但是那架12月8日凌晨“墜毀”在霍姆斯西部的敘利亞航空伊爾76(機號YK-ATA),現(xiàn)在還在謎團之中。
據稱失事的敘航伊爾-76,為民用運輸機使用
復盤“墜機”
必須得說,即便是我這個多年研究航空事故的人看來,本次敘利亞航空的伊爾-76“墜毀”,里里外外都透露著一股子詭異的氣息。
空難最為明確的證明就是飛機墜毀的殘骸,或者有人目擊到飛機墜毀失事的過程。然而在本次敘利亞航空伊爾-76“墜毀”事件中,自始至終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間接證據,即基于ADS-B信息所展現(xiàn)的飛機異常狀態(tài)判斷其發(fā)生了墜毀。
那么,飛機的ADS-B數(shù)據又告訴我們哪些情況呢?
展開全文
本次事件中心的飛機是敘利亞航空的伊爾-76。這架飛機的機齡已經高達44年,堪稱爺爺輩的飛機,與伊朗那些爺爺輩的飛機可以坐一桌了。從ADS-B信息來看,這架伊爾-76從大馬士革起飛后,向當時仍然處于敘利亞政府軍以及俄羅斯駐軍控制之下的沿海省份飛行,推測其目的地機場極有可能是俄軍的赫明梅基地,并維持約23000英尺(約7000米高度)。
但飛機飛到當時正處于HTS圍攻的霍姆斯市西北方向時,狀態(tài)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航向從西北方向變成了向北,并不斷下降高度。
隨后軌跡顯示,(UTC時間02:26,當?shù)貢r間05:26)飛機嘗試掉轉機頭返航大馬士革,但此時飛機在不斷地失去高度,并且飛機地速只有百節(jié)不到,最低時只有37節(jié),與先前巡航狀態(tài)時370節(jié)的速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種地速下,飛機無法維持正常飛行狀態(tài),在調頭回去的過程中不斷失去高度和速度,最終在13分鐘后(UTC時間02:39,當?shù)貢r間05:39)1960ft高度失去了ADS-B信號。飛機的最終失蹤區(qū)域是丘陵地帶,與地理信息一結合會發(fā)現(xiàn)信號消失在地面上,從ADS-B數(shù)據來看符合飛機墜毀的特征。
紅圈位置為飛機疑似發(fā)生嚴重機械問題時的航線
如果單從ADS-B數(shù)據來看,可以做出這樣一個判斷:這架敘航伊爾-76在嘗試調頭返回大馬士革時,發(fā)生了嚴重的機械問題,使得飛機不斷失去高度和速度。問題在于,是什么導致了飛機發(fā)生嚴重的機械故障?
“阿薩德墜亡”中的羅生門
通常來說,這起事故首先的猜測方向是飛機自身發(fā)生機械故障,如舵面控制失靈、發(fā)動機停車等??紤]到這架伊爾-76的機齡已經高達44年,發(fā)生機械故障也并不意外。但是伊爾-76是個四發(fā)軍用運輸機的底子,如果只是發(fā)動機單發(fā)失效,對伊爾-76來說并不是個事,完全可以堅持到備降場。
而如果是氣動面故障卡死的話,一方面不會堅持13分鐘那么久,另一方面也不會一邊下墜一邊空速那么低。所以,常見機械故障的情況并不符合本次“事故”的數(shù)據曲線。
由于事故是發(fā)生在12月8日凌晨這個極為關鍵的時間,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會發(fā)現(xiàn),這個時間點上,HTS已經兵臨霍姆斯城下,大馬士革在周圍叛軍的圍攻之下已經硝煙四起,敘利亞政府的存在開始進入了倒計時。阿薩德當時也是去向不明,在這之前唯一的公開露面是前往伊朗進行求援。
在這種局面下,出現(xiàn)“阿薩德在失事飛機上”這種傳聞就有著相當?shù)摹翱尚哦取?,并且具有極強的傳播力,以至于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很多人來問我阿薩德是不是真在這飛機上。
以我對敘利亞局勢以及航空這塊的了解,第一時間就排除了這可能。如果阿薩德真在上面準備跑路,那也不是去赫明梅基地那邊。伊爾-76有足夠的航程可以直飛德黑蘭或者俄羅斯境內,沒必要先去俄軍控制區(qū)。
但“阿薩德出逃被擊落”這個故事有足夠的流量與吸引力,因此廣為傳播。而由此衍生的故事版本,則是這架伊爾-76是被俄軍的S300防空系統(tǒng),或者被敘利亞政府軍亦或叛軍的防空導彈所擊落。
從飛機飛行軌跡及數(shù)據來看,確實與被擊中后試圖掙扎飛回去很相似。伊爾-76是大型四發(fā)運輸機,面對導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損能力,如果是被導彈擊中后一臺以上發(fā)動機發(fā)生故障或停車,然后氣動外形與操控面受損,那是能與ADS-B數(shù)據對上號的。但如果基于這種假設的話,問題就來了:誰擊落的?
在這次敘利亞大變局中,霍姆斯及周邊地帶共有三方勢力:敘利亞政府軍、HTS以及俄軍,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首先是當時在國內互聯(lián)網上瘋傳的俄軍所為。即便在局勢糜爛之際,俄羅斯在控制區(qū)里依然有著完整的實力與防空系統(tǒng),而且部署有S300。但問題是,俄軍為何要擊落大馬士革來的伊爾-76?
如果說是誤擊的話,當時叛軍是沒有空中力量的,而以色列如果進行空襲,使用的也是F15/F16之類戰(zhàn)斗機,雷達反射與伊爾-76有明顯區(qū)別。在天上飛的大型飛機只可能是敘利亞飛機,不存在誤擊可能。
而俄羅斯主動擊落敘利亞政府方面的飛機就更不可能了。因此俄軍擊落飛機的可能性極低。而且S300所使用的48N6防空導彈是不折不扣的“電線桿”,戰(zhàn)斗部達到上百公斤。如果是S300攻擊,還哪有伊爾-76掙扎的機會,當場就解體信號斷了。
S300PMU使用的48N6防空導彈是不折不扣的“電線桿”,在俄烏戰(zhàn)場甚至還被當作對地導彈使用。如果是S300攻擊伊爾-76,那不是凌空打爆就是直線墜毀沒得搶救
評論